林大青年-团委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风采

【国家旅游与公园学院】高原植树日记

时间:2025-03-14浏览次数:20来源:

  3月12日,雅鲁藏布江畔的风沙裹着春寒,山南市扎囊县沙丘上5000余名干部群众挥锹植绿的身影却格外炽热。国家公园与旅游学院第六批援藏实习生管思雯、万佳杰、赵媛媛,作为刚加入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新生力量,在这场高原生态建设的生动课堂中,感受到了绿色实践与精神传承的魅力

  地理课本照进现实:三代人接力的绿色史诗

  清晨七点,三位学子随湖南援藏队工作人员奔赴植树现场。当赵媛媛望见雅鲁藏布江畔绵延四十载的防护林带时,时空仿佛在此折叠——80年代前辈栽下的杨树已成苍翠屏障,而今他们手中的小松苗正扎根于前辈夯实的土壤。挖坑时要快准稳,就像人生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赵媛媛在沙丘上写下感悟。她发现每株新苗都需深埋60厘米才能站稳脚跟,恰如出征前老师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教诲,在风沙中具象为一次次与流沙博弈的实践。

图为三名实习生在沙地上种树

  铁锹里的哲学课:33年坚守诠释扎根精神

  山南市文旅局一位川籍干部的故事让万佳杰深受震撼。这位33年前退伍留藏的老兵,用半生时光陪伴江畔荒漠生态长廊。他教会我真正的扎根不是地理坐标,而是心灵归属。万佳杰在《植树日记》中写道。当他看到老兵谈起西藏时的深情,突然读懂向下扎根是树苗,向上生长是希望的深意——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援藏战线,正是无数这样的坚守者,用年轮的执着编织着高原的绿色经纬。据了解,援藏干部们从90年代就坚持每年种树,不仅是为了防风沙,还有造林精神的代代传承


图为种树群众携手传递树苗

  酥油茶香漫过防沙网:红柳青杨里的民族同心结

  中午休憩时,管思雯加入藏族同胞中间,默默观察,聆听他们谈话。卓玛姐姐掀开包着氆氇的食盒,糌粑团上还留着阿妈捏制时的指纹。“以前流沙追着牦牛跑,现在我们的孩子能在新栽的云杉下踢球啦!”。她话音未落,一阵沙暴掀餐布。众人一边笑,一边望向远处半掩黄沙的山脊那正是90年代汉藏工程师共同测绘的治沙坐标。望着铁锹与绿色并立的画面顿悟:这漫卷黄沙中,柳的根系就像民族的纽带早在地下交织成阻挡荒漠化的长城。当藏式银勺舀起湖南的辣椒酱,当改良后的汉地树坑夯土法遇上传统藏式固沙术,新时代的团结史诗正在每一粒紧扣的白杨种子里续写。


图为实习生们与藏族同胞在沙地上共进午餐

  归途的车上,卓玛和扎西哼唱的藏歌在山谷回荡。不知道是因为歌声美还是景美,实习生们深受感动远在异乡的他们在这片沙地里感受到了热情和生活的美好车窗外掠过防护林带,那些在风沙中倔强挺立的幼苗恰似新时代青年在祖国边疆书写的青春宣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治沙长征,而青春最美的姿态,永远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拔节生长。